查看原文
其他

大航海时代 | 太平洋西北海区地缘特点

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-12-19

文 | 温骏轩            辑 | 尘埃            音 | 兆斌

从莱恩群岛重新出发后,麦哲伦开始进入太平洋西北海区。理论上,由日本列岛、冲绳群岛、菲律宾群岛等岛屿所组成的第一岛链,都有可能成为麦哲伦的下一个重大发现。至于到底是谁,那就要看上帝的旨意了。毕竟有那么多的海上发现,源自一场不期而遇的风暴。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忘了,太平洋西北海区可不是一片空白,这片海域同样密布着诸多小型岛屿。从封锁东亚大陆的角度来说,这些岛屿中的一部分,被归入“第二岛链”的概念。以麦哲伦的航向来说,在登陆第一岛链之前,有很大机会先遇到第二岛链中的某个岛屿。


第一、第二岛链示意图


“第二岛链”并非是唯一出现在太平洋西北海区中的地缘板块概念,这一海区中大部分岛屿还被概括为“密克罗尼西亚”。鉴于“密克罗尼西亚”已经成为岛群中一个国家的名称(密克罗尼西亚联邦),更不容易引发误会的称呼应该是“密克罗尼西亚群岛”。那么这两个概念范围有多大程度重叠,如此划分又有什么样的地缘政治背景呢?不要着急,下面的内容就将揭晓答案。


密克罗尼西亚群岛


一如波利尼西亚一样,密克罗尼西亚也是南岛语系中一个种族/语言集团的名称。其内部岛屿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群岛,由西至东分别为:马里亚纳群岛、加罗林群岛、马绍尔群岛、瑙鲁岛、吉尔伯特群岛。这其中,最靠近180度经线的吉尔伯特群岛,就是基里巴斯的地缘核心。正因为这一属性,基里巴斯整体经常被划入密克罗尼西亚的范畴中。不过我们现在知道了,最起码东端的莱恩群岛,在原著民属性上可以归类于波利尼西亚的。鉴于吉尔伯特之南的图鲁瓦,当年基于同样的原因未能与基里巴斯一同建国(而是独立建国),如果哪一天莱恩群岛有独立的想法,也不足为怪。


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示意图


在世界局势已不如冷战之前那么紧张的情况下,太平洋小国们是否选择独立,很大程度成为了一个经济问题。简单点说,如果岛民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经济潜力,并不足以支撑自己独立,那么很可能会选择继续被大国保护/托管。反之,则也许会选择独立。这当中最典型的代表,是基里巴斯西南方向的瑙鲁。


瑙鲁岛


大洋中总会有些因为地理、政治原因而特立独群的孤立岛屿。在密克罗尼亚群岛中,瑙鲁岛就是这么一个特别的存在。它与东面的基里巴斯首都所在的南塔拉瓦直线距离,不过700公里,但却不属于吉尔伯特群岛的一员。当然,这种孤立岛屿在大洋中并不罕见,复活节岛不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嘛。绝大多数情况下,这种单体性的岛屿会就近选择一个国家加入(或者被加入)。然而面积仅21.1平方公里的瑙鲁,却在1964年开启了独立运动,并在1968年获得了独立。在此之前,瑙鲁是个联合国托管地,由英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三国共同托管。


瑙鲁人谋求独立的原因很简单,因为他们有鸟粪。这可不是愚人节笑话,事实上,在很多资源贫乏的太平洋小岛上,千百万年来积累的鸟粪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。这些鸟粪所形成的“磷酸盐矿”,是生产磷肥的重要原料。在所有的小岛中,瑙鲁的鸟粪算是积累最多的。全岛60%的土地,被厚达10米的石化鸟粪,也就是磷酸盐矿所覆盖(总蕴藏量1亿吨左右)。我们很难了解,为什么在密克罗尼西亚人迁居于此之前,海鸟们会那么青睐这座小岛,但海鸟们确实对瑙鲁的地缘政治地位造成了重大影响。


瑙鲁岛上鸟粪形成的磷酸盐矿


今天瑙鲁一类的小国之所以能够谋求独立,直接受益于联合国时代所开启的新政治生态。在此之前,瑙鲁的矿产资源曾经吸引德国人、英国人前来开发(1888年为德国殖民地,1914年—1942年及二战后由英、澳、新共管)。在太平洋战争期间,将密克罗尼西亚群岛视为自己近畿之地的日本帝国,是瑙鲁矿藏资源的开发者。被放逐到邻近加罗林群岛上的瑙鲁人,在二战后只有一半人回到的故地(其余死于饥饿)。


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鸟粪,当时的日本即使出于战略原因会把瑙鲁划入自己的国防圈,也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这座孤岛上。相比之下,基里巴斯的塔拉瓦在军事上更具价值。在太平洋战争期间,塔拉瓦是日本在太平洋扩张的东部极点。1943年11月,美国正式通过“塔拉瓦战役”,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反攻序幕。在那场战役中,准备充分的4500名守军几乎全部战至最后一刻,而美军也付出了4000人伤亡的惨重代价。


太平洋战争示意图


二战中的惨痛经历,让瑙鲁人对脚下的财富产生了深刻的认识,以至于认为自己如果独立的话,这些鸟粪能够让岛上的数千人过上富足的生活。一开始也的确如此,问题在于,这种积累是不可再生且终归会被消耗完的。这一天甚至比想象中快,仅仅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,瑙鲁矿藏资源便已接近枯竭。尽管瑙鲁人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,并提前在澳大利亚等国购置了大量房产、成立主权基金/投资公司(甚至在墨尔本盖了栋被当地人戏称为“鸟粪塔”的52层大楼),但很显然这些投资所面临的风险,及带来的收益并能与鸟粪相比。


悲剧的是,瑙鲁人已经习惯了这些资源所带来的富足生活,以至于在资源枯竭之后,开始采取帮助境外公司避税、洗钱等方式发展经济。事实上,类似的做法,也是很多小岛当下的生存之道。比如有避税天堂的百慕大、开曼群岛等地。只是必须正视的是,这些小岛之民能够用这些非常规手段谋生存,根本原因在于当下的世界,能够用一套互惠互利的贸易规则来约束。一旦没有了这个基础,并不是谁都能够在丛林法则中生存下来。


以瑙鲁来说,其今天的困境最起码能够给我们两个启示:一是资源型国家/地区的经济,实际是建立于流沙之上;二是一个地区是否选择独立,不能只看当下。真相总是残酷的,在历史常态下,这类小型政治体更多是作为大国战略中的一个棋子存在。太平洋腹地今天能够出现基里巴斯、瑙鲁这类非常规国家,是因为美、日在二战后的和解。换句话说,在日本成为美国盟友并接受其领导后,太平洋的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景象。对于美国来说,并没有必要全数经营太平洋中数以千计的岛屿,而只需要在根据区位、岛屿条件留置几个关键点进行直接管理就可以了。


日本的“南洋群岛”


当然,这一切取决于东、西太平洋不再成为大国相争之战场的背景下。在日本立场挑战美国的历史时期,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可没有那么和平。于日本的“大东亚共荣圈”规划中,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及其所属海域的定位,相当于“南海”之于中国,日本需要其缓冲来自太平洋东、南方向的压力。其在所谓“大东亚共荣圈”中的政治地位,甚至要高于东南亚。


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位置示意图


每一个国家都会倾向于以自己为中心,定位周边海域及陆地。比如越南会在自己的地图上,把南海标注为“东海”,菲律宾则希望将之变成“西海”。不爽日本海名称的韩国/朝鲜,则一直在试图让国际上承认“朝鲜东海”的名称。在日本帝国的规划中,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也有基于其与日本列岛位置关系的名称一——南洋群岛(当时为此成立的管理机构叫“南洋厅”)。如果没有理清地理关系,我们很容易在阅读相关历史时,将之与中国视角下的“南洋”相混淆。


作为殖民帝国中的后起之秀,日本是在日清(甲午/1895年)、日俄(1904-1905年)两场战争的胜利之后,有资格跻身列强之列的。而拉开欧洲瓜分世界狂潮的柏林会议,召开于1884年。这意味着日本在向外洋发展时,已少有无主之地了。在密克罗尼西亚,西班牙成为最初的大赢家,除了最东端的吉尔伯特群岛以外(吉尔伯特在1892年成为英国保护地),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其余岛屿,都成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(1885年)。很显然,麦哲伦的贡献为这一切奠定了基础。


关岛


在离开莱恩群岛后,麦哲伦的下一个登陆地点,是大名鼎鼎的“关岛”。关岛之所以出名,并不仅仅因为它拥有美国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军事基地,每到台风季, “关岛附近洋面”会经常生成的台风中心,出现在中国的天气预报中。幸运的是,夏秋季节才是风暴高发之际。在北半球,时段为每年的5—11月份;南半球则出现在11月至次年的4月。麦哲伦到达关岛时,是1521年3月6日。这个时间点,赤道以北地区还没有进入台风季。假如麦哲伦不幸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这一地区,即使他的船队还能完成环球航行,估计也不会把这片海洋命名为“太平洋”了。



作为美西战争的成果,位于马里亚纳群岛最南端、面积549平方公里的关岛,早在1898年就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。为了不至于让自己治下的密克罗尼亚群岛全数落入美国人手中,西班牙人迅速与同样在海外收集殖民地的后起之秀——德国达成了协议,将除关岛以外的西属密克罗尼亚卖给了德国。而德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,源于德国之前抢得了新几内亚岛北部,及其附属的大量岛屿。


德国在一战中的出局,使得它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。在接受德国在太平洋遗产问题上,日本成为了最大赢家。让中国人记忆尤新的,是一战后关于青岛的主权之争。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,本身寄希望于顺势收回之前被德国控制的青岛,只是与列强协调,准备全盘接收德国在西太平洋利益的日本,却并不愿意放弃这块肥肉。在接收德属密克罗尼西亚的问题上,日本就没有遇到什么障碍了。在美国控制关岛的情况下,马里亚纳群岛的其余部分(以托管为名为日本所控制),在地理及政治上被称之为“北马里亚纳群岛”。对太平洋战争感兴趣的读者,一定不会对它的政治中心——塞班岛感到陌生。在残酷的塞班岛战役中,美军付出了伤亡1.6万人的巨大代价。


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,美国控制下的关岛、英国控制下的吉尔伯特群岛,都毫无悬念的成为了所谓“大日本帝国”治下南洋群岛的一部分。同样毫无悬念的是,在二战结束之后,美国不仅得以回到关岛,更拿到原为日本控制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其它部分(除吉尔伯特“回归”英国以外)。


这些美国托管下的西太平洋岛屿,被依据地理结构、地缘政治渊源分割为了四部分政治体,包括隶属加罗林群岛的密克罗尼西亚、帕劳;马绍尔群岛,以及北马里亚纳群岛,加上关岛的话,共计为五部分。其中后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,先后以美海外领地(关岛)和美海外自治邦(北马里亚纳群岛)身份,进入了美国版图之内。位于更偏东的另两个群岛/三个政治体,则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与美国签订《自由联系条约》,成为了独立国家。只不过这份条约实际仍然将三国置于了美国的保护之下(三国也需要美国帮助拉动经济)。换句话说,在西北太平洋中,美国基本算是做到了全面控制。


顺便说下,在托管马绍尔群岛期间,美国曾经多次在这个群岛海域进行核试验。1946年试爆于群岛中“比基尼岛”的原子弹,是最早在这一地区进行的核试验。不过世人熟知这个名称,倒不是因为那场核试验,而是因为一个法国人正好在这之后,推出了后来风靡全球的三点式泳衣,并且为了蹭新闻热度使用了“比基尼”这个岛名。

地缘看世界

温骏轩专栏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